略谈玉琀与玉握(一)

略谈玉琀与玉握(一)玉琀和玉握是两种专门用来送葬的玉器。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玉琀和玉握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新石器时代至商代,西周至西汉早期以及西汉中期至魏晋南北朝。?玉琀和玉握是两种专门用来送葬的玉器。玉琀又称“饭含”,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说文解字》云:“玲,送死口中玉也。”除玉琀外,史籍中

略谈玉琀与玉握(一)

  玉琀和玉握是两种专门用来送葬的玉器。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玉琀和玉握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新石器时代至商代,西周至西汉早期以及西汉中期至魏晋南北朝。

?

  玉琀和玉握是两种专门用来送葬的玉器。玉琀又称“饭含”,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说文解字》云:“玲,送死口中玉也。”除玉琀外,史籍中还见有以米、贝、珠等作口含的,它们在使用上有等级的差别。考古发掘中曾见有口含贝、珠的人骨,但未见到以米为含的墓葬,这大概是由于米粒不易保存下来的缘故。使用玉琀的目的有二:一是古人事死如生,不使死者空口;二是希冀以玉石质坚色美的特性来保护尸体不化。

?

  握又称“握手”,《释名?释丧制》云:“握,以物著尸手中使握之也。”也就是说,握在死者手中的东西叫做“握”。《仪礼?士丧礼》详细记载了以织物制成的“握手”及它的握法。从考古发现来看,确有用织物作握的墓葬,但大量出土的握则是以玉、石制成的,它们成对出自人骨架手部或腹部,握玉的含义除有与玉琀相同的意义外,大概还象征着财富。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玉琀和玉握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新石器时代至商代,西周至西汉早期以及西汉中期至魏晋南北朝。本文拟以考古发掘品为主,进一步讨论各时期的玉石玲和握,考察它们的形制及变化。

?

  新石器时代的玉琀和玉握,主要发现于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以及上海青浦县崧泽文化墓葬中。

?

  在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有 32 座墓的墓主人手中握长条形蚌器、獐牙、玉镞形器和骨镞;有 12 座墓主人口中含玉琀,玲的形制也为镞形玉器。这种镞形玉器通体磨光,长 2.5~4.5 厘米,一端有孔,常被当作装饰品使用。三里河龙山文化墓葬中,有两座墓的墓主含玉琀,一件为弧形玉器,一端有穿;另一件为残玉镞形器。

?

  青浦县崧泽文化墓葬中出土 3 件玉琀,分别作扁平圆形、璧形和鸡心形,玉质均为墨绿色。玉中央均有穿孔,原应作装饰品之用,特别是璧形玉琀,与其他墓所出小玉璧相似。崧泽文化以玉为口含的传统,应源于这一地区时代更早的北阴阳营文化。在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的墓葬随葬品中,有一些产于雨花台等地的玛瑙石子,质地多为玉髓,色彩斑斓,花纹绚丽,其中有一部分放在死者口中。这些玛瑙石子以及用作玉琀的璧形、鸡心形玉器,最初被人们视为“彩石”,人们采集或制作它们的初意是用来观赏或装饰,只是在殓葬死者时才将它们作为珍贵之物放人口中。

?

  殷商时期,以玉为口含的现象多集中于殷墟,玉琀的种类也比较多。1953 上在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的商墓中,出土的 8 件玉琀,分别为玉蝉(2 件)、玉鱼(1 件)、短玉管(2 件)、玉珠(2 件)和长方片玉饰(1 件),均有穿孔。1958~1961 年的殷墟发掘中,墓葬的玉石器“或放在头侧,或握于手中”,但报告未指明作琀和握的玉、石器的具体形制。1969~1977 年在殷墟西区的墓葬发掘中,出土玉琀 12 件,很多是含在人口中的,其他玉、石装饰品则“佩在身上,握于手中。”报告仍未指出玉握的具体形制。从其他商墓随葬情况来看,除握玉外,死者手握海贝埋葬是很盛行的葬俗,海贝一般分放于两手或分放于手、足,以 2 至 3 枚为多见。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玉琀和玉握的一些特点,人骨口中的琀和手中的握原为装饰品,只是在殓葬死者时才置于口中或握于手中的。每具人骨口中一般只有 1 枚玉琀。所发现的握玉现象比含玉要少得多,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概当时人们对于口中含物很重视,而玉握则是在葬玉礼制化后才流行起来的;二是玉握出土于人骨手部,在实际考古工作中很难将它同系于腰腹部的佩饰区别开,这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要特别予以注意。

?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玉琀和玉握的使用相当普遍,其形制也很繁杂。这时期的玉琀形制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碎玉石片、石子或石贝,口含数量多寡不一。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 M3 人口内有一白玉碎片,上有数道装饰性刻纹;山东胶县西庵遗址 M1 出土玉琀 1 件,扁平圭形,上部有穿孔,似为折断的玉饰;1983~1986 年发掘的陕西长安沣西西周墓中,口琀有碎成 4 小块的玉璜和碎成 15 小块的残璧等;陕西扶风上康村西周 M2 人口内的碎玉共有 121 块,形状大小不一,皆经裁截或打碎,长 0.8~2.2 厘米,有的还透雕花纹;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墓葬中,有 11 座西周墓主人口含石子,石子形状有圆形、磬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虢国墓葬中,发现墓主口中有的含石贝,有的含碎石片。

?

  另一种玉琀为完整的装饰品或微型玉雕。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墓中的两件玉琀,一件为玉蚕,长 2.5 厘米;另一件为玉蝉,首端一孔,长 2.3 厘米,细颈,宽腹,窄尾,可系带,背部雕有两翼。扶风齐家 19 号西周墓中,在死者口内有玉鱼、玉鸟、玉篇等 17 件带穿孔的小玉饰。河南淮阳平粮台 16 号战国楚墓中,有一件圆形环含在墓主人口内,墨玉质,呈褐色,刻工甚精,直径 2.8 厘米。山东曲阜鲁国故城的一座东周墓(M54)中,有一件蝉形石琀。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 21 件玉琀,器形有牛、羊、猪、狗、鸭、鱼等,器小如豆,圆雕而成,通体磨光,堪称微雕工艺的杰作。另外,山西侯马曲村西周晋侯墓(M8)的玉器中,有专为殓尸制作的饭含,但未报导其形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yahuya.cn/14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