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掉进爱国主义陷阱 高价回流文物不可取

谨防掉进爱国主义陷阱高价回流文物不可取一件又一件圆明园流失文物被海外拍卖行拍卖,又是远高于预估价成交,又是掀起了广泛的热议和讨论。面对那些屡屡在海外被拍卖的圆明园流失文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捂紧自己的钱包中国买家近几年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上可谓披荆斩棘、挥金如土,这也让那些正处在经济困顿期艰难生存的

谨防掉进爱国主义陷阱 高价回流文物不可取

一件又一件圆明园流失文物被海外拍卖行拍卖,又是远高于预估价成交,又是掀起了广泛的热议和讨论。面对那些屡屡在海外被拍卖的圆明园流失文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应该如何应对?

捂紧自己的钱包

中国买家近几年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上可谓披荆斩棘、挥金如土,这也让那些正处在经济困顿期艰难生存的欧洲拍卖行们,逐渐意识到中国买家才是他们如今最值得依傍的衣食父母。

而圆明园流失文物的出现,则恰好刺激了中国买家们的神经。既然现在兜里有钱了,那就大大方方地将其买下来,既购得珍宝,又证明我爱国,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乎,当标价 15 至 20 万欧元的稀有乾隆玉玺终于出现在 17 日的拍卖会上时,来自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买家几乎占了到场买家的半数以上。

其结果也可想见,该玉玺从 5 万欧元起价,被电话委托买家和现场买家轮番竞价,价格扶摇直上,最终以 93 万欧元的价格被一位神秘买家收入囊中。加上税金,最终的成交价为 112 万欧元。而据一位在现场参加竞拍的北京买家判断,这位神秘买家应该是中国人。我们姑且不论这位中国买家是真喜欢这件玉玺,还心中充满了“爱国情怀”。但是,这位神秘的“爱国人士”很有可能再一次成为了圆明园流失文物事件中的“冤大头”。

法国艾德拍卖上拍的清朝乾隆年间玉玺

法国作家雨果曾将当时火烧圆明园并大肆掠夺中国文物的英法联军比喻为两个强盗,那么既然是抢了你家的东西,过了若干年之后,你想要回你的东西,却还要以高出好几倍的价格从人家手里买回来。这是什么逻辑?这其实就是强盗逻辑!所以,当圆明园流失文物在海外被拍卖的事件出现之时,中国买家们最好先捂紧自己的钱包,切莫中了外国文物贩子借圆明园流失文物大肆敛财的伎俩,同时,真正的爱国之情也不是仅靠高价买回流失文物才能体现出来的。

“邦瀚斯事件”中得出的经验

无独有偶,就在不久前,英国邦翰斯拍卖行曾决定拍卖两件圆明园文物,但在正式拍卖时,文物持有者却突然撤拍了。邦瀚斯拍卖行英国和亚洲区主席科林·希夫也坦承,事先没有预料到此事会在中国媒体上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并再次强调无意冒犯中国人民。据一位长期研究圆明园的专家介绍,在他印象里,这是圆明园文物海外拍卖中首次出现撤拍的情况。那么,从“邦瀚斯事件”中我们能够得出哪些有益的经验呢?

首先,切莫过渡炒作。外国拍卖行们为了卖出更高的价格,其实巴不得你炒得地球人都知道。比如,2009 年佳士得[微博]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彼时引发的社会影响之大、波及范围之广,曾超乎很多人的想象。而该事件最终的结局却是佳士得一意孤行,只因一位中国商人以竞拍之后不付款的方式,才造成了这两件文物的“流拍”。话说这位中国商人的做法也着实泼辣,但细想其实是个下下策,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最为关键的首先还是不扇风、不点火,表达出应有的立场和态度即可。

其次,搜集证据弄清真相。这次的“邦瀚斯事件”之所以很快出现了撤拍的结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被拍的两件藏品曾用英文明确记载系由英军第六十七团的上尉军官阿瑟·朱尔斯·罗伯森,1860 年“从中国夏宫带出”。这也就成了拍品却为被盗文物的有力证据。这样一来,无论是对其声讨还是诉诸法律也都会变得更加掷地有声。而现在有些文物动不动就被贴上了圆明园的标签,我们还没有弄清他究竟是不是,就群起而攻之,这样恐怕最终也只能落得雷声大雨点小的结果。

最后,让文物追索成为长效机制。不能每次总是等到出现此类事件时,有关部门和组织才站出来说话,而是应将海外非法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提到每日的议程之上,长久地赋予那些妄图从中获利的海外文物贩子们以持续的舆论压力,令其惶惶不可终日。此外,还可以多去借鉴其他国家追索文物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形成一套长期有效的流失文物追索机制。

新闻事件回顾:

法国最大拍卖行艾德拍卖行于当地时间 17 日拍卖了一个清朝乾隆年间玉玺,以 112 万欧元(约合 921 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此前一天敦促拍卖行取消拍卖,并表示这枚玉玺是在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被盗,拍卖行如果坚持拍卖,将以盗窃等罪名对其发起诉讼。中国国家文物局新闻官员也表示,中国一贯反对并谴责拍卖非法流失文物的行为,对于任何确认为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保留追索权利。

据媒体报道,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日前称,英国邦瀚斯拍卖行(Bonhams)11 月 8 日将拍卖两件圆明园流失文物,分别是“清嘉庆白玉镂雕凤纹长宜子孙牌”和“清乾隆青玉雕仿古兽面纹提梁卣”。对此,有关部门表示禁止拍卖行在国外拍卖中国文物,尚存困境。

近些年来,每次我国流失文物在海外拍卖都能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一些爱国企业家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励下,积极参与拍卖,高价竞拍流失文物捐赠给国家。应当说爱国企业家的这份民族感情确实值得颂扬和尊敬,但是,笔者认为,这种高价回购流失文物的行为不够理性,也不可取。对于流失文物海外拍卖,国人其实不必过度关注,更没有必要参与其中,配合外国拍卖者哄抬价格,相反要以平常心看待,不参与竞拍,不能掉进西方少数文物贩子设置的爱国主义陷阱之中。

不可否认,流失文物是民族耻辱的记忆,从民族立场和爱国主义情感角度出发,的确应该件件必争,不能任由外国人卖来卖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天价竞拍的圆明园文物完全是在爱国主义情感的刺激下,被拍卖者故意抬高价格的结果。可以说,外国拍卖者高调拍卖流失文物,实质上就是在挖陷阱,等待中国的爱国企业家去竞拍,以推高流失文物的市场价格,我们一定不能被蒙蔽。

另一方面,从法律角度说,海外拍卖的中国流失文物绝大部分是近代外国侵略者在侵华战争期间通过非法途径掠夺的,外国拍卖行拍卖中国流失文物的行为本身就不具有合法性。从这个角度说,中国人就更不应该参与竞拍,将非法的拍卖行为合法化。

事实上,追讨流失文物仅仅依靠民间力量不可能完成,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一方面,中国文物主管部门对于海外拍卖行拍卖流失文物的行为,必须通过官方途径进行交涉,宣布拍卖文物的取得不合法,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应当与占有大量中国文物的欧美大国进行谈判,通过外交手段追索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yahuya.cn/18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