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里玉的美从来都不是奢华和惊艳!又到了每周原创文章发布的时候了,今天明月还是围绕玉的“美”来作为主要话题吧,因为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玩玉的都明白玉的美可以说标准是很模糊的。但有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奢华和惊艳从来不是“玉”的美所追求的,这主要还是体现在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化上的。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化基本上就是“儒”、“释”、“道”相互融合而成的。
传统文化里玉的美从来都不是奢华和惊艳!
又到了每周原创文章发布的时候了,今天明月还是围绕玉的“美”来作为主要话题吧,因为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玩玉的都明白玉的美可以说标准是很模糊的。但有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奢华和惊艳从来不是“玉”的美所追求的,这主要还是体现在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化上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化基本上就是“儒”、“释”、“道”相互融合而成的。(儒是指儒家思想,释是指佛教文化,道是指道家文化)这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从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化。而“玉”所承担的“角色”几乎就是这三种文化思想的连接纽带。
玉满斋 纯天然 岫玉 老料 细镯 淑女镯 内直径 58.5mm(点击购买)
儒家对玉更在乎的是玉所展现的“德”
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一些思想家给玉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管仲认为玉具九德,孔子认为玉具十一德,因“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深入人心,君子佩玉成为一种时尚。玉德作为道德和行为规范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中,驱动人们崇玉、爱玉、佩玉,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它提醒每一个佩玉的人:不要忘了玉德。
管子论玉九德
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扬彻远,纯而不殽,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之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管子·水地》
孔子论玉十一德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礼记·聘义》
许慎论玉五德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说文解字》
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在管仲去世一百多年后,对玉德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并在美玉上刻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礼记·聘义》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问孔子:“请问君子,世人为什么把玉看得很贵重而不把珉(似玉的美石)看在眼里呢?是不是因为玉很少而珉很多呢?”孔子回答说:“非也,并不是因为珉多才看轻它,也不是因为玉少才看重它。从前,就有人把玉德比作君子品德。玉温润而有光泽,就是仁;玉质致密坚硬,就是智;玉有棱角而不伤人,就是义;玉沉重欲坠,就是礼;敲击玉器,其声音清越悠长,曲终时戛然而止,就是乐;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就是忠;作为信物号令四方,就是信;玉的气质如虹,就是天;玉能体现山川的精神,就是地;玉制的圭璋用于礼仪,就是德;天下人都把玉看得很贵重,就是道。《诗经》中说:‘想念那位君子,是想念他的品德,他温润如玉’。所以君子一向重视玉。”
可以说,孔子已把玉的文化含义发挥到极致,由于管仲、孔子的大力推崇,有力地推动了玉文化的发展,使玉在艺术品的地位几乎无与伦比。
可能是担心管仲和孔子总结的玉德太多太复杂,一般人难以理解,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德作了简化。按他的解释,玉有五德:温润是仁;通过表面的纹理可以知道里面的结构是义;声音悠扬远闻是智;可折不可屈是勇;锐利而不伤人是洁。
综上所述,在儒家的思想里玉的美是其内在的“玉德”,而非玉的外表。许慎的玉有五德:温润是仁;通过表面的纹理可以知道里面的结构是义;声音悠扬远闻是智;可折不可屈是勇;锐利而不伤人是洁。更是做了极致的精简,也就是仁、义、智、勇、洁。
玉满斋 和田玉 挂件 鸭蛋青 随形吊坠(点击购买)
道家眼里的玉是通神的媒介
关于“玉”与“道”的关系,据古典《山海经》中介绍说:巫是早期人类社会中聪敏而又有智慧的少数群体,她(他)们统治着野蛮的史前民族部落或社会。由于“巫”赋予玉以“神物”的特性,使玉与一般的物质加以区别,并把神玉雕琢成玉神器以“事神”,以期与天界神灵沟通。什么是“巫”呢?(《国语·楚语》)中说:“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说明了在远古时期,能够事神、有祭祀特权的男士称为觋,女士则称为巫。就“巫”与“玉”,“巫”与“神”的关系,我们通过所能见到从出土的大量实物不难发现,这些玉器的不同形状、大小,以及表现的图像、功能等大都和远古之时的祈祷、祭祀或神灵有关。而上面所刻画的内容,也多以早期道教崇拜的四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灵兽、祥云以及符谶(chèn)、卜辞等隐语秘文为主。故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教授说:“史前社会玉器往往由巫觋设计、雕琢并以器事神,从而推动了玉文化的第一个高潮的出现和形成,巫玉光辉普照大地,又为王玉之源泉、瑞器之根本,从而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就当时巫觋所在社会上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杨教授认为:“今天将玉灵性解释为神物,是有神灵之物,用于通神的媒介、事神的享物。将玉用作器物,提高到神器的崇高地位,掀起了长达数千年之久的玉崇拜,琢制了不少玉神器,将玉文化推向宗教的神学的第一高峰,维系了血缘、地缘的群体,成长壮大,凝聚起来成为一个团结有序的社会集团,战天斗地,雄踞四方,走过了巫神统治的时代,迎接了文明时代的到来。
从发展进化的观点来看,巫觋率领先民走的是一条曲折而艰难的道路,但这是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可知他们并非一群等闲之辈,反之,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聪明过人的一批智者和精英,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华夏文明铺垫下第一块奠基石”。每一个时期,所反映的文化气息是不尽相同的,玉文化也是如此。从工艺、技术、雕刻手法、形状、功能都留下了时代特色、时代烙印。就宗教而言,历代因崇拜的对象不同,在特定的时期、阶段,所表现在“玉”器之上的图像、图案,以及崇拜目的也不同。如崇拜“巫”时期,反映巫和觋的头面像、傩面像就主要体现在红山、大溪、凌家滩、良渚、石家河等史前玉文化产区。其代表性的是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边璋上的阴线刻巫觋祭山图;红山文化牛河梁 16 号地点出土的玉巫觋像;大溪文化的玉巫面像、凌家滩出土的玉觋像;良渚文化的巫骑兽傩舞事神图;石家河文化的巫觋神面像等等。而在良渚文化区 3 号墓出土了 24 件玉璧,出土时分置头前脚后各十余件,一部分压在头脚之下。其中制作最精的两件放在胸腹之上,放在腹部的一件最大。由此而知,当时的玉壁绝不是一般的装饰品,而是具有祭祀、避邪、圣洁、吉祥等特殊意义的玉神器物。到了唐代,就以玉祭神、祭祖方面就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如唐玄宗颁诏明令:“礼神以玉取其精洁温润,今有司并用琚(jǖ)。自今礼神之器、宗庙奠玉并用真玉(指用好玉),诸祀用珉(mín)(其它可用一般玉)。如玉难得大者,宁小其制度以取其真”。说明了用玉的等级制度,是十分严谨的。同时他还声明,就是没有大的玉器,宁可用小一点的,也绝不能用次玉来祭祀天地神灵。金元之际,道教宗师邱处机大真人,不远万里、不顾年迈,去向成吉思汗传道解惑,一言止杀,成就不世之功。之后,元太祖赐封邱祖为“邱大神仙”,入住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通领天下道教之事。因其功、感其德,世人无不礼遇道教,邱祖更被大都(今北京市)城玉工行业,请上玉业祖师爷的宝座而加以供奉。可以说,不论古今,碾玉行业一直与我国古老的、固有的传统“道”文化,血肉相连、密不可分。
玉满斋 挂件 和田玉 碧玉 平安无事牌 纯净无暇(点击购买)
无论是从儒家还是道家这两个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都可以发现,对玉的“美”虽然立足点不同,但根本还是很一致的,就是内在的“德”才是对“美”的追求。所以,各位玉友们有时候真的不必太在意自己的玉外观上有多“美”,有多么的“无暇”以及产地呀、水种、颜色呀等等,更多的其实就是玉内在的那些东西。佩戴玉的人永远不是“奢华”和“惊艳”的诉求,更多的其实就是“玉德”所彰显的“内在的气质美”。无论这块玉价值的贵贱,这种“内在的气质美”是永恒存在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yahuya.cn/18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