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米芾书法家?米芾为什么能成为宋代著名的书画家?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是无为人吗?米芾的书法怎么样?米芾故事50字?"米芾"怎么读?念fei还是fu?米芾书法家?米芾是宋朝著名的书法大师,从小就喜欢诗文,米芾未成年
本文目录
米芾书法家?
米芾是宋朝著名的书法大师,从小就喜欢诗文,米芾未成年时,就已经声名在外。米芾为人清高,不喜欢官场的那一套做法,所以终生都没有坐到过高位。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擅长书法,对于书画一道颇有功底。在画艺上,米芾有着米派开创者之说,与苏武、黄庭坚、蔡襄共称为宋四家。
米芾为什么能成为宋代著名的书画家?
米芾不善官场逢迎。这使他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基石。
他曾自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
他就是这样一个把书画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人。
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是无为人吗?
不是。米芾,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诗帖》等。
米芾所书《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米芾的书法怎么样?
如果真是书法爱好者,大概没有不知道米芾的。每次书法大展和大赛,取法米芾书法的作品总是不少,当代学米芾书法的名家也不胜枚举。
当代学米芾书法的书法家最有名的当属周慧珺,几十年前就以节临米芾《蜀素贴》行书入选由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后第一次举办的上海市书法展览。1974年出版《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销量过百万,风靡一时。周慧珺书法
惊龙轩正在制作的动态演示教程“一笔一画学写米芾行书”中,范字都选自米芾的代表作品《蜀素帖》。本帖字迹匀称,笔势圆劲流丽,结构布局端庄秀美。不可否认,米芾的行书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都说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米芾堪为崇尚写意书法的典型代表。就以《蜀素帖》来说,其书法以柔寓刚、外柔内刚。无论是用笔、结构、布势等,都具备相当高的艺术水准。米芾书法
外行人看米芾的行书可能并不太喜欢,总觉得字形歪歪扭扭,也不过如此。如果跟王羲之唯美的《兰亭序》相比,更加不讨人喜爱。殊不知,这正是米芾书法的个性所在,虽跌宕起伏、变化万端,却也是顾盼生姿,潇洒灵动,需细细揣摩才能明白其中之妙。
米芾以狂放不羁而闻名,并有不少奇闻趣事为世人津津乐道,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但米芾有些看不起张旭、怀素倒是真的,认为他们虽然笔墨功夫不错,文化底蕴欠佳,最多就是“书工”而已。米芾书法
再看苏、黄、米、蔡“宋四家”,哪个不是书文并茂,才华横溢。苏轼就不用说了,文坛巨擘,排在宋四家之首;黄庭坚是苏东坡的学生,江西诗派创始人,排在第二位;剩下就是米芾和蔡襄(也有人认为是蔡京)。但就书法成就上来说,米芾要优于“苏黄”,至少不亚于他们二位。
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说米芾的书法“当在东坡之上”,惊龙轩以为这种评价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赵构《翰墨志》云:
“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然千古效其法者,不过得其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支循道人爱马特爱其神骏,余于芾字亦然。”
米芾书法
由“收六朝翰墨”、“本六朝妙处酝酿”不难看出赵构认为米芾的书法已入六朝书法堂室,得其神髓,书法水准可见一斑。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
米芾故事50字?
米芾喜爱砚台至深,为了一台砚,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顾大雅。一次宋徽宗让米芾以两韵诗草书御屏,实际上也想见识一下米芾的书法,因为宋徽宗也是一个大书法家,他创造的“瘦金体”也是很有名气的。
米芾笔走龙蛇,从上而下其直如线,宋徽宗看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大加赞赏。米芾看到皇上高兴,随即将皇上心爱的砚台装入怀中,墨汁四处飞溅,并告皇帝:此砚臣已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请您就赐予我吧?
皇帝看他如此喜爱此砚,又爱惜其书法,不觉大笑,将砚赐之。米芾爱砚之深,将砚比做自己的头,抱着所爱之砚曾共眠数日。他爱砚不仅仅是为了赏砚,而是不断地加以研究,他对各种砚台的产地、色泽、细润、工艺都作了论述,并著有《砚史》一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米芾"怎么读?念fei还是fu?
“芾”字有fèi和fú两个读音。作为宋朝书画家的名字,读作fú。
芾是一个汉字,读作fèi、fú,本意是指小树干及小树叶,引申义是草木茂盛。该文字在《国风》和《诗经》等文献均有记载。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
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元丰五年(1082年)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入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王献之的字,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
尽管如此,此时的米芾书法并没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虽然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元祐六年(1091年)后,米芾卜居海岳庵时,又学过羊欣书法。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
在定型的书法作品,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是如此。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黄庭坚之评价褒贬分明,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宋人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如今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
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的李志敏评价:“米芾谓‘草书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书之所以未见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篱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yahuya.cn/66353.html